何谓心肌桥?如何治疗?
- 作者:马文晶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9/29
正常的冠状动脉(冠脉)及其分支,一般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中。心肌桥是指冠脉某一段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纤维中,被形似“桥”的心肌纤维所覆盖,该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
在临床上经常遇到病人或家属咨询关于心肌桥的相关问题,心肌桥是怎么回事?有危险吗?可以治疗吗?怎么治疗呢?结合临床诊治及相关资料的整理,现介绍如下,希望能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的知识。
心肌桥的出现率:由于研究的方法不同,其检出率差异很大。在病理检查系列中,其发生率为15%~85%;而在血管造影系列检查中,其发生率为0.51%~2.5%。许多专家认为,造成这两种出现率差异较大的原因依赖于几个方面:心肌桥的长度、与左前降支相关的桥纤维准确定位、心肌桥与毗邻动脉间的关系等。血管造影心肌桥发生率的不相称依赖于心肌桥的长度,而血管造影仅察觉深部肌桥,而浅部肌桥在血管造影时不容易发现。有报告应用硝酸甘油能增加左前降支肌桥收缩期狭窄的检出,从而提高心肌桥的检出率。心肌桥在肥厚型心肌病病人中检出率高,为30%~50%。儿童肥厚型心肌病中心肌桥的发生率为28%。然而在Juilliere等报道的7467例连续性冠脉造影中,发现心肌桥61例,其中26例有冠心病,4例有心瓣膜病,3例有肥厚型心肌病,其余为孤立性心肌桥。检出的心肌桥患者中,心肌病并非占主要地位。心肌桥从出生后即开始存在,其发展与邻近动脉生长密切相关。心肌桥出现率男性略多于女性,但也有作者认为无明显性别差异。心肌桥最常出现在左前降支,且多位于该支血管的近、中1/3之间。心肌桥可单个,也可多个出现,多个出现的肌桥可位于同一血管或不同冠脉或它们的分支。
心肌桥病的临床意义:以往的研究认为心肌桥是无害处的临床变异,支持此观点源于以下观察结果:(1)心肌桥是从出生后即开始存在,产生临床症状往往于30~40岁以后;(2)心肌桥最大的压迫发生在心动周期的收缩晚期,而此时由于外周血管阻力较高,生理性前向血流最小;(3)心肌桥血管造影的程度与临床症状、运动试验或心肌荧光显像时缺血征象不呈正相关。然而,近期血管造影联合血管内超声的研究有能力证明,心肌桥血管压迫不完全在收缩期,而是持续至舒张期,由此可减少冠脉血流储备,,因此心肌桥可引起心肌缺血,尤其是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病人。
心肌桥的治疗:
1、 药物治疗:β 受体阻滞剂能减低循环和冠脉内压力,减轻血管压缩,同时其负性传导作用而延长舒张期,亦改善冠脉灌注。有人认为,心动过速是促使心肌桥患者发生缺血事件的主要因素,而建议应用β 受体阻滞剂,能有效地减少心率和减弱心肌收缩力,从而减少心肌氧需求。有人观察静脉注射短效β 受体阻滞剂在有症状的心肌桥患者心房起搏时的治疗效果,证实能缓解心绞痛症状和缺血表现,其治疗作用与血管压缩减轻和心肌桥内最大血流速度减低有关。
2、心肌桥切除术或冠脉松解术::1975年首先报道世界上首例心肌桥切除术。之后相继对有症状心肌桥患者进行了该项手术,术后患者症状消失,心肌缺血缓解,心电图恢复正常,观察多年未见复发。多数人认为对于那些用药物治疗但缺血症状仍持续存在的病人,外科手术治疗是有效的。但也有认为该手术有相当危险性,主要是冠脉心肌桥段走行是不可预见的,有时需深入切开心室壁,从而潜在地导致随后发生左室室壁瘤。
3、 冠脉内支架置入:最近的研究表明,有症状心肌桥患者进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能缓解心绞痛症状,对有持续、严重心绞痛患者且β 受体阻滞剂疗效欠佳时,可作为治疗上的一种重要手段。支架置入术后即刻、7周后分别行血流动力学测定、血管造影、血管内超声研究证实血流速度、血管腔直径、冠脉内压力恢复正常,冠脉血流储备亦完全正常化。血管造影和冠脉内超声提示没有新的内膜增生证据或机械性的支架弹性回缩。然而,今后仍需要大样本的长期的研究来评价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和狭窄程度,以及支架几何形状的稳定性和临床症状的改善状况。
在临床上经常遇到病人或家属咨询关于心肌桥的相关问题,心肌桥是怎么回事?有危险吗?可以治疗吗?怎么治疗呢?结合临床诊治及相关资料的整理,现介绍如下,希望能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的知识。
心肌桥的出现率:由于研究的方法不同,其检出率差异很大。在病理检查系列中,其发生率为15%~85%;而在血管造影系列检查中,其发生率为0.51%~2.5%。许多专家认为,造成这两种出现率差异较大的原因依赖于几个方面:心肌桥的长度、与左前降支相关的桥纤维准确定位、心肌桥与毗邻动脉间的关系等。血管造影心肌桥发生率的不相称依赖于心肌桥的长度,而血管造影仅察觉深部肌桥,而浅部肌桥在血管造影时不容易发现。有报告应用硝酸甘油能增加左前降支肌桥收缩期狭窄的检出,从而提高心肌桥的检出率。心肌桥在肥厚型心肌病病人中检出率高,为30%~50%。儿童肥厚型心肌病中心肌桥的发生率为28%。然而在Juilliere等报道的7467例连续性冠脉造影中,发现心肌桥61例,其中26例有冠心病,4例有心瓣膜病,3例有肥厚型心肌病,其余为孤立性心肌桥。检出的心肌桥患者中,心肌病并非占主要地位。心肌桥从出生后即开始存在,其发展与邻近动脉生长密切相关。心肌桥出现率男性略多于女性,但也有作者认为无明显性别差异。心肌桥最常出现在左前降支,且多位于该支血管的近、中1/3之间。心肌桥可单个,也可多个出现,多个出现的肌桥可位于同一血管或不同冠脉或它们的分支。
心肌桥病的临床意义:以往的研究认为心肌桥是无害处的临床变异,支持此观点源于以下观察结果:(1)心肌桥是从出生后即开始存在,产生临床症状往往于30~40岁以后;(2)心肌桥最大的压迫发生在心动周期的收缩晚期,而此时由于外周血管阻力较高,生理性前向血流最小;(3)心肌桥血管造影的程度与临床症状、运动试验或心肌荧光显像时缺血征象不呈正相关。然而,近期血管造影联合血管内超声的研究有能力证明,心肌桥血管压迫不完全在收缩期,而是持续至舒张期,由此可减少冠脉血流储备,,因此心肌桥可引起心肌缺血,尤其是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病人。
心肌桥的治疗:
1、 药物治疗:β 受体阻滞剂能减低循环和冠脉内压力,减轻血管压缩,同时其负性传导作用而延长舒张期,亦改善冠脉灌注。有人认为,心动过速是促使心肌桥患者发生缺血事件的主要因素,而建议应用β 受体阻滞剂,能有效地减少心率和减弱心肌收缩力,从而减少心肌氧需求。有人观察静脉注射短效β 受体阻滞剂在有症状的心肌桥患者心房起搏时的治疗效果,证实能缓解心绞痛症状和缺血表现,其治疗作用与血管压缩减轻和心肌桥内最大血流速度减低有关。
2、心肌桥切除术或冠脉松解术::1975年首先报道世界上首例心肌桥切除术。之后相继对有症状心肌桥患者进行了该项手术,术后患者症状消失,心肌缺血缓解,心电图恢复正常,观察多年未见复发。多数人认为对于那些用药物治疗但缺血症状仍持续存在的病人,外科手术治疗是有效的。但也有认为该手术有相当危险性,主要是冠脉心肌桥段走行是不可预见的,有时需深入切开心室壁,从而潜在地导致随后发生左室室壁瘤。
3、 冠脉内支架置入:最近的研究表明,有症状心肌桥患者进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能缓解心绞痛症状,对有持续、严重心绞痛患者且β 受体阻滞剂疗效欠佳时,可作为治疗上的一种重要手段。支架置入术后即刻、7周后分别行血流动力学测定、血管造影、血管内超声研究证实血流速度、血管腔直径、冠脉内压力恢复正常,冠脉血流储备亦完全正常化。血管造影和冠脉内超声提示没有新的内膜增生证据或机械性的支架弹性回缩。然而,今后仍需要大样本的长期的研究来评价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和狭窄程度,以及支架几何形状的稳定性和临床症状的改善状况。
-
· 立秋时节如何养生?
· 祝贺2024河北长城心血管病论坛暨长城心律失常、
· 如何预防高温急性心肌梗死
· 左心耳封堵术
· 乱跳的心脏——房颤朋友必知
· 高血压对血管损害触目惊心
· 祝贺2024河北长城心血管病论坛肥厚型心肌病专场
· 心衰患者如何控制出入量?
· 我院与河北省血液中心签署无偿献血协议,并组织
· 以等级评审为契机 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长城医